全息资讯

郭进拴|新城美韵【二百三十五】

  • 作者: 2855510
  • 来源: 会员中心
  • 点击: 749

时间: 2025-04-29

郭进拴|新城美韵【二百三十五】


       新时期以来,他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张铁匠的罗曼史》、《春妞和她的小嘎斯》等作品曾在全国文坛引起巨大轰动,连续四届获全国中、短篇小说奖,《黑娃照相》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有8部小说被搬上影视屏幕,被称为河南文坛的“三连冠”作家和文学豫军的一面旗帜。2004年底,张一弓获得河南省文学奖终身荣誉奖。此后,他还不断尝试,创作了《阅读姨父》和《少林美佛陀》等风格多样的作品。

  张一弓称自己是“同时代人的秘书”。他的作品反思农村历史道路的曲折,热情拥抱变革时期的农村现实,努力追踪农村的变革步伐。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他的创作转向对人性、人的生存境遇、人的失落与寻找等问题的揭示。他偏爱生活中的特异事件,擅长通过戏剧化的手段,造成小说情节的跌宕起伏。舒卷自如的情节结构、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塑造带有英雄气质和传奇色彩的人物、雄浑悲壮的风格与滑稽幽默的笔调相结合、欧化的叙述语言与充满乡土气的人物语言相融汇,使他的小说具有独特的魅力。他不是文坛上炙手可热的作家,但是他的沉默和潜心写作,却总能令人刮目相看。即使时隔多年,他的作品依然能被人们常常提起,甚至流传海外。2007年,《远去的驿站》被人民文学出版社收入到“中国当代名家长篇小说代表作丛书 ”,而加拿大汉学家、维多利亚大学教授理查德·金把《犯人李铜钟的故事》翻译为英文发表。这时,距离这篇小说的首次发表已经有27年。

  张一弓先生晚年得了严重的肺气肿,呼吸量仅是正常人的三分之一,右眼又近乎失明,离世前一年全靠呼吸机维持呼吸。病床上的他,仍在为因病不能继续创作长篇小说而着急。

  张一弓青年时曾在《河南日报》任记者,大女儿张婷婷从小在报社大院长大,她回忆了父亲的一些往事。

  她曾听父亲说,1950年,他在开封读高二时,还不满16岁就被推荐到《河南大众报》当编辑。大家都叫他“编辑娃”,后来又成了《河南日报》的青年记者,成了“记者娃”。报社排字房的老工人曾告诉张婷婷,她父亲第一次到排字房改稿,被他们当成了顽童,揪着耳朵逐出了车间。

  记忆里,父亲在球场上矫健的身影是张婷婷在孩子堆里的骄傲。上世纪70年代,两个弟弟相继出生。孩子多了,小家庭陷入经济窘境,日夜赶稿的父亲,把爱不释手的“黄金叶”,换成了一毛多钱一包的“勤俭”烟,还被报社叔叔们拿来开玩笑。

  一天中午,父亲搬来一个马扎坐在张婷婷对面,用商量的口吻说:“爸爸想把烟戒了,你看怎么样?”从小习惯了父亲抽烟的张婷婷,以为抽烟就是父亲工作的一部分,随口答道:“不抽烟就写不出文章了,爸爸不能不抽烟,倒是家里肉馅儿可以不吃。”父亲被这不经意的回答感动,一声不吭进了屋,多天以后,张婷婷收到了父亲剩下的烟钱买的一双丝袜。

  他真正开始文学生涯的时候,已经45岁。人到中年的生活阅历,人生道路的坎坷崎岖,没有磨掉张一弓性格中的棱角,没有泯灭他胸中的激情,他反而带着一股勇于开拓和追求的豪气,重新拿起了文学彩笔。当中篇小说《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在1980年第1期《收获》大型文学期刊隆重推出,《小说月报》又在1980年第1 期以头题位置选载的时候,中国文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轰动效应。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40届书画赛事
作文赛事

相关内容

收藏+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