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资讯

《奔流·小作家》中小学生作文赏析——铜绿与流光:解码时光褶皱里的文明基因

  • 作者: 宋佳
  • 来源: 《奔流小作家》编辑部
  • 点击: 502

时间: 2025-09-01

       作者:宋佳

  奖项:特等奖

  来源:《奔流·小作家》全国中小学生全息作文大赛

  原文

  樟木箱底的铜锁咬合时发出幽微的叹息,我拂去奶奶的缝纫机上经年的薄尘,泛黄的牛皮卷尺突然滑落,丈量出半世纪前的晨昏。这台绿漆剥落的蝴蝶牌缝纫机,机身蜿蜒的裂纹如同古树年轮,每当指尖抚过那些被岁月磨亮的旋钮,仿佛能听见布料与钢针亲吻的密语——那是旧时光留给我们的家族密码,也是传统文化在器物中蛰伏的生命印记。


《创意缝纫机》李泓锦 11岁


  七零年代的月光曾淌过奶奶的银发,煤油灯将她的影子投在斑驳的土墙上,宛如一幅会呼吸的皮影戏。脚踏板起起落落间,碎布化作新衣的模样,菱形的针脚细密如星轨,将补丁拼成盛开在衣襟的牡丹。父亲总说,爷爷的钢笔与奶奶的缝纫机是家中的日月:钢笔尖蘸着蓝墨水,在供销社的账本上书写生计;缝纫机的梭芯转动,织就全家的体面。那些年的春节,新衣要藏到除夕才舍得穿,袖口浆洗得笔挺,仿佛裹着全家人对新年的热望。
  时光流转,电子红包的提示音取代了手写春联的墨香。去年除夕,家族群里的红包雨掀起数字浪潮,手机屏幕的冷光映照着满桌佳肴,却照不亮长辈眼中的失落。我忽然想起儿时的腊月,祖父握着狼毫笔,砚台里的墨汁凝着薄霜,"千门万户曈曈日"的诗句从笔尖流淌,红纸黑字间蒸腾着年的温度。母亲踩着木梯贴窗花,糨糊的米香混着爆竹碎屑,将年味牢牢粘在门框上。
  而今,缝纫机的齿轮早已锈涩,却在某个梅雨季重新转动。我尝试用它修补女儿的校服,踏板的吱呀声惊飞了梁间的燕影。碎布在针下重逢,竟拼出与儿时新衣相似的纹样。这一刻顿悟:所谓传统,从不是博物馆里蒙尘的标本,而是像蒲公英的种子,在时代的风中寻找新的土壤。就像电子红包跨越山海传递祝福,视频拜年打破时空隔阂,这些新形态何尝不是传统在数字时代的蝶变?在
  老物件是文明的活化石,承载着祖辈的体温与智慧;新习俗是文化的变奏曲,奏响时代的脉搏与创新。正如爷爷的钢笔虽已束之高阁,但其镌刻的"为人民服务"字样,早已化作家族的精神图腾;奶奶的缝纫机不再缝制新衣,却教会我们对物的敬畏与珍惜。传统与现代并非对立的两岸,而是流淌在岁月长河中的双生浪花,共同激荡出文明的回响。

  暮色漫过窗棂时,我将修复好的缝纫机推至客厅中央。女儿好奇地转动旋钮,忽然抬头问:"妈妈,这是古董吗?"我笑着摇头,窗外烟花绽放,照亮机身斑驳的铜绿。这不是凝固的历史,而是流动的记忆,是每个平凡家族写给时代的情书,在针脚与按键的交响中,永恒地诉说着文明的生生不息。


  点评:
  这篇文章以细腻笔触勾勒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画卷。借樟木箱、缝纫机等老物件,重现往昔岁月里的家族温情与传统年味,让人沉浸于旧时光的温暖。又以电子红包、视频拜年等新习俗,展现时代变迁中传统的蝶变。作者巧妙点明,传统并非静止标本,而是如蒲公英种子,在新时代寻新土壤。老物件与新习俗相映成趣,传统与现代和谐共生,共同奏响文明传承的动人乐章,引发读者对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 。

  

  作文征稿:

  奔流文学网/全息作文网首页点击【奔流小作家全国中小学生全息作文大赛】专题页面,直接注册、参赛,按照提示提交作文作品。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书画赛事
作文赛事

相关内容

收藏+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