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李白《临路歌》鉴赏
- 作者: 2855510
- 来源: 会员中心
- 点击: 167
时间: 2025-11-15
郭进拴|李白《临路歌》鉴赏
《临路歌》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生命尽头,精力不支时创作的绝笔之作,也可视为他自撰的墓志铭。此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李白波澜壮阔又壮志未酬的一生。
## 一、壮志凌云的开篇
“大鹏飞兮振八裔”,开篇便塑造了一个气吞山河的大鹏形象。大鹏,在传说中是一种巨大无比的神鸟,其展翅高飞能震动八方荒原之地。李白以大鹏自比,绝非偶然。在他的《大鹏赋》初稿中,便受庄子《逍遥游》里大鹏形象的启发,抒发了要使“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的远大抱负。在《上李邕》中“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同样以大鹏自喻,展现出非凡的自信与豪迈。这里的“大鹏飞兮振八裔”,象征着李白曾有过的远大志向和非凡才华,他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一展身手,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此句也可能暗指李白受诏入京等经历,仿佛大鹏终于有机会翱翔于广阔的天空。
## 二、壮志未酬的悲叹
“中天摧兮力不济”,笔锋陡然一转,从豪迈的展翅高飞跌入到残酷的现实挫折中。大鹏飞到半空,却因力量不济而遭受挫折,无法继续翱翔。这一句生动地概括了李白在长安时的遭遇,他虽曾得唐玄宗赏识入京,但很快就因政治上的挫折,如受到腐朽势力的排挤,最终被“赐金还山”,就像大鹏飞到半空伤了翅膀,再也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这其中蕴含着他一生壮志未酬的悲怆,是对命运不公的无奈呐喊。
## 三、精神不朽的信念
“馀风激兮万世”,尽管大鹏在中天摧折,但它所留下的余风却能激荡千秋万世。这体现出李白对自己精神能够流传千古的坚定自信。即使他的人生理想未能实现,他相信自己的才华、精神和作品依然会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展现了李白豁达的一面,也让我们看到他超越了一时的成败,有着更为长远的眼光和胸怀。
## 四、外界阻碍的暗示
“游扶桑兮挂石袂”,扶桑是古代神话传说中太阳升起的地方,在诗中象征着皇帝身边。大鹏在游向扶桑的过程中,翅膀被挂住,暗示了李白在接近权力中心、试图实现政治抱负时,受到了腐朽势力的阻挠。这一形象的描写,进一步说明了他人生受挫并非自身能力不足,而是外界环境的限制,表达了他对这些阻碍因素的愤懑和无奈。
## 五、孤独寂寞的感慨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此处运用了孔子泣麟的典故。传说鲁哀公十四年,鲁国猎获一只麒麟,孔子认为麒麟出非其时,而被捕获,非常难受。李白借此表达自己就像那只夭折半空的大鹏,无人能真正理解他的抱负和遭遇。他担心自己的逝去不会像麒麟之死那样引起有识之士的悲叹,流露出对身后无人理解的孤独和无奈,以及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
## 六、艺术特色
### (一)浪漫主义风格
整首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以大鹏这一神话传说中的神鸟为象征,展开丰富的想象。大鹏展翅高飞、中天摧折等形象,都是诗人浪漫想象的体现。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让读者深刻感受到李白内心的豪情壮志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 (二)形象生动
诗歌塑造了一个鲜明的大鹏艺术形象,它展翅奋飞、半空摧折、余风激荡、扶桑挂袂,每一个画面都栩栩如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这个形象,李白将自己的一生经历和内心感受生动地展现出来,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他的情感。
### (三)含蕴丰富
诗中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每一句都蕴含着多层含义。如“大鹏飞兮振八裔”既可以理解为李白的远大志向,也可能暗示他的政治经历;“中天摧兮力不济”既写大鹏的挫折,也概括了他的人生遭遇。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使诗歌具有更深远的韵味,引发读者的无限思考。
《临路歌》是李白一生的总结,是他对自己壮志未酬的浩叹,也是他对人生的无比眷念和未能才尽其用的深沉惋惜。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