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中陨落的将星
- 作者: 权静姝
- 来源: 未知
- 点击: 3868
时间: 2015-10-12
1953年7月27日,中朝双方与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签署《朝鲜停战协定》,至此,历时三年的朝鲜战争终于结束。在这场战争中,交战各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其中中国人民志愿军阵亡人数超过18万人,损失了4位军级领导,7位师级干部和200多位团级指战员。
这些指战员的将星多数是从小参加革命,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打败了鬼子,赶走了老蒋,腥风血雨的南征北战一、二十年,还没有来得及尝一口亲手夺取的胜利果实,就血洒在异国他乡的三千里江山。
在这些陨落的将星中,有四位军级领导,他们分别是67军代军长李湘;50军副军长蔡正国;67军副军长吴国璋;23军参谋长饶惠潭。他们都是老红军,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他们都有着辉煌的战功,曾令敌人闻风丧胆;他们都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不可撼动的精神支柱使他们的意志坚不可摧;他们都是优秀的指挥员,在广大的指战员中有着崇高的威望。
此外,志愿军第40军第118师师长罗春生、第67军第200师师长李雪瑞、炮兵第8师师长王珩、第12军第35师副师长蔡启荣、第20军第58师参谋长胡乾秀、第39军第116师参谋长薛剑强、第40军第118师参谋长汤景仲等也在朝鲜战场上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67军副军长李湘
李湘(1914~1952.7),江西永新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9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2年春,志愿军六十七军准备迎击美伪军发动的新攻势——“春季攻势”。李湘受命后,带领作战参谋及军领导机关干部多次深入前沿侦察地形,制定作战方案。在敌军发动攻势前夕,他却病倒了。美军在“春季攻势”战役打响后使用了化学武器,李湘被细菌感染,病情迅速恶化。当时,军政委旷伏兆几次劝他赶快到后方医院治疗,他却坚持在指挥室里指挥,坚决不下火线。然而他的病情因细菌感染,转化为败血症和脑膜炎病,脑肿胀得像水桶一样粗大,虽经医生百般设法医治,终因抢救无效,于1952年7月8日13时与世长辞,从发病到去世前后只有8天,时年38岁。
李湘1930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4月加入共青团,9月转为中共党员。长征途中,他两次遇敌作战而身负重伤,部队首长曾两次决定把身体虚弱的李湘留下。可李湘硬是凭着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比坚强的信念,没骑牲口,没坐担架,历尽千辛万苦,爬雪山,过草地,走完了两万五千里。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李湘将军奉命奔赴抗日前线,9月,他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在战斗的关键深刻,李湘指挥一个连的战士英勇杀敌,打得非常顽强。经过一天的激战,我军共歼灭日军3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和军用品,取得了全国抗战以来的第一个大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李湘所在的晋察冀部队编制为两个野战军。三分区和二分区合编为第二野战军冀晋纵队第一旅,李湘任旅长。1947年1月,李湘率部参加了保南战役,先后在寨西店附近全歼援敌,随后陪同纵队首长观察地形,研究作战计划。总攻开始后,李湘亲率主力冲入定县县城,经过激烈巷战,共歼敌9600余人,定县宣告解放。
就这样,经过一场场战斗,一次次胜利,李湘将军从指挥一个旅到指挥一个师,身上负伤18处之多,足迹遍及祖国的半壁江山,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1951年10月13日,美军及仆从军以4个师的兵力向我金城南25公里正面阵地大举进攻。在严重的敌情面前,李湘沉着冷静,下决心要“争取时间,战胜敌人”。战斗打响后,在敌人用飞机炸、大炮轰、坦克协同、步兵轮番攻坚的十多个日日夜夜,李湘夜以继日地坚守在作战指挥室里,废寝忘食,聚精会神地指挥。六十七军全体官兵在他的正确指挥下奋不顾身、英勇顽强、勇猛杀敌;阵地工事被炸塌了,迅速组织抢修;敌人败阵下去,立即实施反击。经过激烈战斗,终于彻底粉碎了敌军的“秋季攻势”,创造了歼灭敌军17000多人的辉煌胜利。
![](http://cmsapi.quanxi.cc/uploads/allimg/151012/10391-1510121020515P.jpg)
67军副军长李湘
50军代军长蔡正国
蔡正国(1909~1953.4),江西永新人。1953年4月12日晚上9时,五十军在一栋砖瓦结构的民房里,正在召开军事会议,会议由蔡正国主持。晚上9时40分左右,夜空里响起敌机的轰鸣声,外面传来了防空信号枪声。霎时敌机飞临上空,冲下来并投下了一批炸弹。其中的一颗正落在开会的屋顶上,弹片四溅,击中了正在讲话的蔡将军,他的头部、胸部多处中弹,当抢救进入坑道时,已不省人事,呼吸极弱,由于失血过多,于当晚22时与世长辞,时年44岁。
4月13日中午,正在午休的毛泽东,被机要秘书叶子龙叫醒,在看了志愿军总部发来的电报后,毛泽东神情有些木讷地站着,好一阵才说:“蔡正国,蔡正国,不幸殉国,又折我一员骁将!”
蔡正国1929年参加革命,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加入中国共产党。蔡正国出身家境贫寒,少年时读过3年私塾,做过4年木工学徒。1932年4月在家乡报名参加红军后,参加了一系列反围剿战斗。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在土城战斗中,一颗子弹钻进了颈喉肩窝部的深处。在没有任何治疗条件的情况下,他让战友们把他按在门板上,用刺刀挑出了弹头。他以惊人的毅力忍着剧痛,忍着难耐的高烧,艰难地跟随着部队继续行军。
一天清晨,他从昏睡中醒来时,在铺板下面发现了几块大洋后,心里就什么都明白了。他知道,如果留下养伤,就再也无法找到部队,只能返回家乡。他不想就这样放弃自己的革命理想,决心去追赶部队,就是死也要死在部队。蔡正国后来在《自传》里写道:“幸好伤位打在颈喉肩窝部,自己勉强咬紧牙关,忍受痛苦,跟队前进,部队每日走六十里我可走四十里,部队若停止休息一两天,我又跟上部队,每晚宿营时靠到哪个部队就到他们那里去换换药,如果是伤在腿上,就很难想象。”他的伤口竟在追赶部队的路上奇迹般地愈合了。一个多月后,他终于追上了自己的部队。
在抗日战争时期,蔡正国参加了平型关战役。1939年,随部队挺进山东。1945年9月,蔡正国担任山东军区第六师副师长兼参谋长,率部从海路挺进东北。在黑土地上,蔡正国参与指挥了新开岭、 “四保临江”等战斗,立下了赫赫战功。1948年9月辽沈战战役开始后,蔡正国率部全歼兴城内的国民党守军,解放了这座古城。
随即又率部参加了著名的塔山阻击战,他麾下的十师二十八团荣获“守备英雄团”的荣誉称号。辽沈战役后,蔡正国担任四野第四十一军一二一师师长,上级命令该师先行入关接管北平,后来又作为入城部队接受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的检阅。1949年7月任第四十军副军长,参加了衡宝战役和广西横县以东战斗,紧接着又强渡琼州海峡,于1950年4月解放了海南岛。
1950年10月19日蔡正国奉命参加抗美援朝。1950年12月26日调任第五十军副军长。1951年3月中旬,五十军军长曾泽生回国休养,蔡正国担任五十军代理军长。
1952年1月25日开始,在汉城以北全线发起大规模进攻。属于正面防御的五十军,因为英军有一个坦克营,因此在头两天的战斗中志愿军均不理想。
蔡正国提出派遣爆破小组夜间潜入英军阵地,炸毁敌人坦克的战斗方案。最终在12个爆破小组的奋战下,炸毁英军大多数坦克。参加偷袭坦克的36名志愿军战士,有半数以上被炸死或受了伤。
第二天清晨,五十军向英军发起了进攻。经过激战,英军第二十七旅的官兵大部分被歼。志愿军乘隙发起反击。2月9日,第三十八军和第六十军一部,经过两番激战,攻克了砥平里,随即向原州方向发展。至此,志愿军的全线防御转为机动进攻,从而扭转了整个战局。
第四次战役结束后,第五十军的战绩得到了志愿军总部的表彰。彭德怀等首长认为,把蔡正国放到五十军是选对了人并慨然承诺:“只要有我彭德怀在,五十军不但不会编散,还要优先换新装备。”
![](http://cmsapi.quanxi.cc/uploads/allimg/151012/10391-1510121021095Q.jpg)
50军代军长蔡正国
39军副军长吴国璋
吴国璋(1919.4~1951.10),安徽金寨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美援朝战争开始时,吴国璋同志正处在病中,住院治疗。而恰在此时,失散了二十多年,杳无音信的母亲有了消息,吴国璋很想去看望母亲,而母亲也正急于见到儿子。但是,作为部队的高级指挥员,吴国璋同志放弃了回家探望母亲的愿望,带病率部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1951年10月6日,吴国璋同志在志愿军司令部开完会,乘一辆吉普车返回军部。当车行驶到平壤附近时,突然遭到美军飞机的空袭,吴国璋同志左肋处中弹,不幸牺牲,年仅32岁。吴国璋牺牲时,警卫人员在他的衣袋里发现了一份染上鲜血的账单,账单上清楚地记录着他从志愿军后勤部门借的100元钱的开支情况,连几角几分都未遗漏。吴国璋牺牲后,第39军军长吴信泉,亲自将这位红军时期就共同战斗的亲密战友送回国内,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1934年吴国璋参加了红25军,从河南罗山县何家冲踏上了漫漫的远征之路。这年的冬天,红25军在之前已经经历过了无数磨难,人员伤亡、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寒冷冬季的来临,给他们的远征带来了更大的不便,吴国璋的手脚长满了疙疙瘩瘩的冻疮,已经看不出原来的形状了。在部队遭到敌人围追的情况下,吴国璋强忍着冻疮的疼痛,随部队跑步行军30余里,长满冻疮的伤口已经化脓腐烂,每走一步都得忍受刺骨的疼痛,而他却一声不吭。在25军军团里吴国璋被誉为长征中的小英雄,而这一年,他仅14岁。
抗战爆发后,随部开赴冀鲁边区,任地方游击队负责人,后调回三四四旅政治部任职。1942年4月初,调任河南省南乐县基干团团长,率部在日军的铁壁合围中,纵横驰骋,连挫敌军,受到根据地军民的交口称赞。1943年被冀鲁豫军区授予“战斗模范”称号,此后,他先后任第十旅三十团、二十九团团长,在东北参加了长春阻击战、大洼反击战、三打靠山屯及大黑林子追歼战、昌图和彰武攻坚战等数十次有名的战斗。
1947年4月,被提任二纵五师参谋长,翌年7月任师长。在辽沈战役中,他率部占领义县,不久又承担突破锦州城的主攻任务,歼敌7600余人,为辽沈战役的胜利作出了贡献。之后,又回师参加了解放沈阳的战斗。12月中旬,率部入关,在平津战役中一次毙伤俘敌1.7万余人,为天津的解放立了功勋。在全国解放的最后阶段,他率部南下,过黄河,渡长江,参加了江西剿匪、湘赣战役、连克忻城、上林、宾城等地。
在朝鲜战场上,第39军一直是志愿军的主力部队,作为第39军副军长的吴国璋参与指挥了一至五次战役。在第一次战役中第39军大战云山,这是志愿军入朝后首次与美军交火。让所有人都振奋的是,首次与美军作战就重创美开国元勋师骑兵第一师,并歼灭骑兵第一师第八团。
在此后的作战中,第39军越战越勇,越战越强。突破临津江,横城反击战,第39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这些功绩的取得都与第39军首长和吴国璋的正确决策、果断指挥分不开。
![](http://cmsapi.quanxi.cc/uploads/allimg/151012/10391-15101210212JL.jpg)
39军副军长吴国璋
23军副军长、参谋长饶惠谭
饶惠谭(1915~1953.3),湖北大冶人。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三军副军长、参谋长。1953年3月,金城反击发起之前,二十三军盯上了石岘洞北山,不是因为这是什么战术要点,而是因为该高地由美步兵第七师防御,可以利用这个高地,跟美国兵交手过招,锻炼部队,打击美国兵的士气。 3月6日晚上,参战部队在军饶惠潭参谋长的指导下,一次成功的偷袭,10分钟解决战斗,消灭美军一个排又一个班,毙 53人,俘3人,打了一个漂亮的歼灭战。 为了23日的再次攻击,饶惠潭参谋长21日身先士卒亲自到石岘洞北山前沿观察,看好地形,摸准敌情,作出部署。1953年3月21日晚回到军部后,被一架美军夜航机炸中了住处,不幸牺牲,时年38岁。
饶惠谭1930年参加革命,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六军团连长、营政委,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一师第二旅第四团、第十六旅第四十八团副团长,苏浙军区第一纵队第三支队副支队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野战军第六纵队第四十八团团长,华东野战军渤海纵队第十一师副师长,上海警备区第九十九师师长,参加过苏中七战七捷、济南、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屡建战功。
![](http://cmsapi.quanxi.cc/uploads/allimg/151012/10391-15101210214B01.jpg)
23军副军长、参谋长饶惠谭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