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赛评委专家教你如何写好获奖作品
- 作者: 苗恒
- 来源: 钱江晚报
- 点击: 5879
时间: 2016-04-02
新少年作文大赛的专家评委,照例有5位。今年有微调,他们是:
作家、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袁敏;文学评论家、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卢敦基;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方卫平;今年新加入的作家、浙江文学院副院长黄咏梅;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钱江晚报总编辑李杲。
作为历届大赛的专家评委,他们有什么话要对小作者们说?昨天,钱报记者一一联系采访了他们,他们心目中的好作品是怎样的?要知道,参赛作品够不够好,最终是他们说了算哦。
袁敏:
对少年写作
我关注的是内心
袁敏是新少年作文大赛的老评委了。作为资深出版人,她对青少年写作,有着一种如同母亲对孩子般的偏爱。她对钱报记者说,我在许多场合,都会宣传钱报的新少年作文大赛。
对少年作文,她比较看重写作者在写作时真实情感的流露和语言的创新能力。她曾多次在终评会上说,能够打动她的文字,必须是作者发自内心的声音,她常常会为一句话、一份独一无二的想像而感动。
去年在给一位选手的评语中,袁敏写下了“惊艳”两个字。她说那篇文章虽短,但展示的情感很浓,留白很足,在短短的篇幅内能引领读者的情绪随文字起伏,真是很不错;又如有一篇作文中一句“咳嗽像一只蝴蝶,飞进我的肺里”,就让她非常兴奋。
方卫平:
比赛与创作不是考试
率真有个性才是好文章
方卫平是浙师大儿童文化研究院院长,他也连续三届担任了新少年作文大赛专家评委,从他手中评选出来的文学少年都有一个鲜明特征:率真写作、表达自由、阅读广泛。
他对记者说,现在很多学生写作,受到“高考作文”的影响。而新少年作文大赛的意义,不仅在于吸引、鼓励、推动中小学生的个性写作,率真写作,同时也是通过大众媒介途径,向公众呈现当代中小学生的写作面貌,思考如何松绑、解放孩子们的心灵和表达自由等深层教育问题。
什么样的作文能让人印象深刻呢?方卫平说,对生活的观察、思考及其文体把握,语言表达等,要表现出自然、率真、富有个性的写作面貌,这才是更真实、更可贵的童年写作。
卢敦基:
衡量语文水平的最好方式
就是能否写一篇好作文
文学评论家卢敦基,连续三届担任新少年作文大赛的评委。关于新少年作文,他有自己的独到看法。他认为:衡量语文水平最好的考试,就是作文。如何写好一篇作文,就是9个字:好材料、好想法、好文笔。作为学生,能把其中一条写好,就已经可以脱颖而出了。
“新少年作文大赛和学校的作文考试的确不一样,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希望大家放开束缚,自由作文。平时落笔如果有所顾虑,觉得这个可以写,那个不能写,参加比赛就不要有这种顾虑,要相信评委,相信我们的眼光。”
黄咏梅:
我理解的作文赛
是写作的“中国好声音”
作品入围鲁迅文学奖、入选《中国短篇小说年度佳作2015》的黄咏梅,是今年应邀加入的新评委,也是专家评委中最年轻的一位。
经钱报记者要求,黄咏梅特地为小写手们写下了如下的文字——
一直关注《钱江晚报》的“全国新少年作文大赛”。作为一个在少年时代开始写作,并屡屡受惠于“作文比赛”的过来人来说,我深知,这种作文大赛的意义。
我永远不会忘记,三十多年前,我在小学五年级第一次获得了全国小学生作文比赛三等奖。我不敢说,就是这次获奖让我走上了写作道路,成了一名作家,但是,它无疑让我在整个读书时代都充满了自信。
拥有了写作的能力和习惯,就好像自己比别人多了一扇窗,好像比别人多了一件对抗庸常的武器。我相信,无论代际如何更迭,文学给予人心的滋润是不变的,尽管这些21世纪成长起来的少年,你们生活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令人目不暇接的高科技或许可以超人之所能所限,但是人心的成长从来都是缓慢的,如新芽的挣扎绽放,写作就是你们在一个快的时代里慢慢吐露、次第生发的证明。
我很高兴地看到,“作文比赛”还在年年月月地举办,而且,我所了解的《钱江晚报》举办的“全国新少年作文大赛”届届参赛者爆满,角逐激烈,影响力在国内逐渐升级,就像学校作文的“中国好声音”,这让我更坚定了写作对于成长的美妙之处——正青春,有写作相伴的人是幸福的。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