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资讯

叶圣陶杯特等奖作品:戴着镣铐的舞【原文欣赏】

  • 作者: 苗恒
  • 来源: 周雨蝶
  • 点击: 13186

时间: 2016-09-26

命题二:叶圣陶先生有一句教育名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教。”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请结合自己的学习感受谈谈你对当前学校教育的看法。

 

戴着镣铐的舞

我们身上背负着镣铐。

教育是为达到春风化雨、融会贯通的境界。塑造一个人时,它就在他的骨架上填补血肉,给他筚路蓝缕的勇气,给他玉汝于成的决心。“教”是为了成人、立人,而不仅仅是为升学、应试。走出象牙塔,也能求得新的海阔天空,才是谓“不需教”。

可横亘在我们眼前、难以撼动的是——标准答案。

在现行教育下,升学率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顶,导致不少校方只能看见终点,为迎合答案,陷入“为教而教”的窘境。数理化为了追求结果而疏忽了趣味、创新,而在语文教学中,这一现象又格外明显。我们为摘下高分,发展出了阅读题的模板,无论适合与否,都用“点明主旨”“深化主题”这类时虚时实的话轻飘飘地打个太极拳。

就这样,答题也成一种技能,这种可训练性其实是一种好事,换言之,它给了教学资源匮乏的地区更多的机会。但是学生的作文居然也有了“套路”“公式”,为用格言而用格言,为深度而追求空洞堆砌的辞藻华章。因此,多少支不同的笔下竟然成了同一种风格,文章透视出的性格又趋向扁形化,让人审美疲劳,正像朱光潜先生曾批判的“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回头看看自己,不也戴着同样的枷锁吗?

那么我们的哈姆雷特呢?难道一千个之中,我们只选择了最接近标准答案的那个?

但真的是答案的错吗?也不尽然。事情到底没有两全之策。呼吁思想没有标准、灵感不能打分的同时,也得想想,如果没有人来给我们给出的回答一个丈量的标准,那么整个教育和选拔机制不是也要崩溃吗?标准虽然不能代替每个不同的人格,但它已经是大众的、尽可能合理的趋势。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可分割的体制下,自己也是其中的一部分,追求独立也确实不能脱离水平线。

尽管受着镣铐的束缚,我们仍然可以起舞。

社会不乏敲钟人,仍有人在为改变而发声,像是曾经的叶老。回忆那些钟声:也许我们可以多增加一些近代学术内容,给大家试错的可能;也许能把对基础教育的关注复制一份到科研上,不让数学、科学的理论研究者被打上“无前途”的标签,成为时代的“伤心者”……

龙应台曾言台湾是它的病母,我想现行教育在某些角度于我们也是如此。它有着暗中的创伤——部分学校为追求比率而把学生当作了百分比,却忘了教育的核心本来是人。但是,我们更不可否认的是,义务教育的普适性,高考制度的公平性,我们看的到“新高考”的革新。教育更是伟大的。

但不能就此止步。齐邦媛在《巨流河》中谈及国文课本向文学化的改革时,感慨“巨流河滚滚前流”。深邃的哑口海已填平了昨日的荒诞,但回溯昨天,仍不应该满足于今天,因为今天的教育,必将在明天走的更远。

戴着镣铐跳舞吧!我以为不管要改变什么,都要和它站在平齐的高度,才能看的更透彻,想改变教育,就要回归它本身。

今非昨,昨也非今,风雨不停,只顾前行。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苗恒,来源:周雨蝶,来源地址:)

书画赛事
作文赛事

相关内容

收藏+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