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历史和语文课本的演变
- 作者: 苗恒
- 来源: 综合
- 点击: 48253
时间: 2016-10-27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始于1905年的废科举兴学堂,清朝在废除科举制度以后,开始开办新学堂。当时的课程以及教材,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只有称为“中国文学课”一科,传授的仍是历代古文。
五四运动爆发以后,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国文课受到了冲击,小学于是改设“国语”,教材具有鲜明的口语特点,选用的都是白话短文或儿歌、故事等。中学仍设国文课,白话文的比重也明显增加,选用了鲁迅、叶圣陶、冰心等新文学作家的作品。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叶圣陶、夏丏尊联名提出了“语文”的概念,并尝试编写了新的语文教材。
全国解放后,叶圣陶先生再次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这一建议被华北政府教育机关采纳,随后推向全国,从此,“语文”成了中小学的一门主课。至于教材内容,则有着鲜明的政治色彩。
随着1978年教学大纲的出台,语文教育逐渐回归正轨,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读写训练,并分别为初、高中制定了不同的读写目标。这一时期代表性的语文教材有1978年出版并分别于1982、1987年进行两次修订的人教社“合编本”语文教材。
1991年语文课本再次修订,是80后上中学前最后一次。此后十年教材没有再出现大变化,它最终成就了80后一代人的集体回忆。
2004年新课改之后,各地陆续开始编撰更符合当地教学水平和特色的语文教材,目前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版本大概有:人教版 、语文版、湘教版 、长春版、苏教版 、教科版、冀教版、西师大版、沪教版 、鲁教版、北师大版 、浙教版等十几种,北京地区使用的教材主要是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和北师大版等。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