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资讯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哈利波特

  • 作者: 王峰
  • 来源: 大河报
  • 点击: 12355

时间: 2016-11-05

   

      揭开尘封回忆的这本新书名字叫《哈利·波特与被诅咒的孩子》,这并不是罗琳独自的作品,而是罗琳、约翰·蒂法尼和杰克·索恩创作的全新故事为蓝本,由杰克·索恩执笔的全新剧本,也是第一个被搬上舞台的“哈利·波特”的官方故事。

  这虽然是一部剧本,但一点也不亚于小说,而且创作团队是以罗琳为核心的,在书中罗琳的影子随处可见。负责该书出版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认为,中国的儿童可以尝试多读几种题材的文学作品,这样无论对增长见识,还是拓展视野都会有好处。

  从1997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开始,到2007年《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结束,十年七本书承载了一个时代的回忆,不管是罗琳,还是“哈利·波特”,都成为一个时代的图腾。

  被期待的新作

  1这一次,“父子代沟”成就故事?

  “哈利·波特”的小说版已完结9年,电影版也已完结四年,在这空缺的几年内,不断有关于“哈利·波特”的续集问世消息出现。直到2015年6月26日,罗琳在社交平台上宣布会推出《哈利·波特》舞台剧,“哈迷”的力量是强大的,据统计,17.5万张门票24小时内被抢购一空,然而,在全球范围内能看到舞台剧的“哈迷”还是少数,所以,这台舞台剧的剧本很快宣布出版成书,也就是这次的《哈利·波特与被诅咒的孩子》。

  《哈8》讲述的是正传故事结束后19年的故事,当然也与正传的故事情节相关联,在《哈利·波特与火焰杯》里有一场三强争霸赛,在这场比赛中,伏地魔害死了塞德里克,新作便以这个故事为背景来展开描写:哈利·波特和孩子及罗恩、赫敏的孩子用时光机器回到举办三强争霸赛的那年,去挽救塞德里克,当时的哈利·波特才14岁,一场新的故事就此展开……

  由于《哈利·波特》七部曲的故事已经讲得相当完整,再加上这次的题材怎么看都像一场迎合粉丝的商业之举,但罗琳显然把《哈8》的适宜阅读人群从儿童扩展到了成人——成为父亲的哈利·波特如何和叛逆的儿子阿不思相处?阿不思回到过去如何面对还处于儿时的父亲?父子关系似乎成为该书最大的看点,但罗琳显然知道“哈迷”的痛点所在,所以在新作中,关于哈利·波特和他小伙伴的一些细节都在书中得以体现,比如哈利·波特成了魔法部员工,赫敏成了魔法部部长,阿不思进了斯莱特林,而且和马尔福的儿子斯科皮玩在一起……有很多都是“哈迷”议论良久的猜想,但得到罗琳的印证始终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再加上期盼已久的幸福大结局,那么这个故事是不是罗琳独自一人亲笔写下的,似乎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2 不止这一本,《哈利·波特》是人生的百科全书

  2000年10月6日,“哈利·波特”系列前三部中文版《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哈利·波特与密室》《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在中国内地正式上市,首发式上两个小时销售1500余册,创下销售纪录。自此,该系列图书以平均两年一部的出版速度,在中国图书市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销售奇迹。

  人民文学出版社策划部主任宋强说,《哈8》的首批印量为30万册,已经全部发货完毕,“《哈利·波特》的前七部都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第八部我们肯定想再争取过来。出版社的很多同事都是‘哈迷’,平时聊天时也经常聊其中的故事和情节。很多同事的孩子也都是看着《哈利·波特》长大的,我们对这套书都非常有感情。”宋强说,“各个年龄层都适合看是《哈8》的最大特点,因为不同年龄的读者关注的重心不一样,儿童读者会关心阿不思这一代年轻人的想法,而跟着哈利·波特长大的成年人一定会关注他长大后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哈利·波特》是人生的百科全书,从中能够发现各种各样不同的人物角色,通过让人喜欢、让人厌恶的角色,人们可以看到自己的优点和弱点,能够把人生百态的故事都融合进去。”

  对于这次罗琳请别人来编写剧本的质疑,宋强认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代笔”,因为毕竟罗琳写出了“哈利·波特”这个核心人物,新作的故事情节也是沿袭前作,宋强说:“罗琳在剧作方面并不是专业的作者,所以就请了两个专业人士来把关。从协助性来讲,对她是一个有益的补充和拓展,罗琳有自身的艺术特色,因此三人联手将这个故事打造得更加精彩。当然,从书中可以看出,罗琳的思想还是占有核心地位的。”

  从2000年开始引进至今,宋强表示《哈利·波特》首先带动了一个创作高潮,如今国内穿越题材的网络文学都多多少少受到“哈利·波特”的影响;另外,《哈利·波特》系列也是类型文学兴起的代表作,对国内很多类型文学的创作都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和示范作用。《哈利·波特》为读者营造了一个非常巨大的想象空间,宋强说:“既能提升读者的想象力,以及对正义和善良的追求,还对人们的成长有教育意义。另外,《哈利·波特》系列对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起了巨大的桥梁作用,虽然不同国家的语言不同,但如果都是哈迷,就特别有话题,从而提供很多交流的可能性。这在之前也经过了多次验证。”

  3 “忠实”是翻译的首要且唯一原则

  国内读者能接触到中文版《哈利·波特》,翻译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我国著名翻译家曹苏玲是“翻译《哈利·波特》的第一人”,她负责翻译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前半部,用准确而传神的译文奠定了整套系列丛书中文译本的基调,“我是从《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后半部开始接手翻译的,也参与了后续几部作品的翻译。”翻译家马爱农介绍,她和妹妹马爱新都是《哈利·波特》系列的译者。

  马爱农坦言当时接触《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时就被吸引了,因为书中的魔法世界特别完整和丰富。“我预感到中国的孩子也都会喜欢,里面的校园生活,还有孩子的成长心态写得特别好。”马爱农认为该书的最大魅力就是其中的魔法描写,因为人们都希望生活之外有奇迹发生,魔法就迎合了平凡人对奇迹的向往。“重要的是,这是一系列关于成长的小说,从2000年正式在中国内地出版到现在陪伴了很多读者的成长,所以他们至今还念念不忘。”马爱农说。

  在翻译《哈利·波特》的过程中,马爱农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书中跟魔法相关的很多词汇是字典上查不到的,这就需要译者开动想象力,如何把这些词忠实准确地表达出来。谈到其中的诀窍,马爱农说:“从上下文分析作者要达到的效果,以及词汇会起到怎样的作用。有很多魔法词汇的词根是拉丁文,会显示基本的意思,我们就从词根中揣摩意思,再摸索出准确的含义。”这次的《哈利·波特》是舞台剧本,和以往的小说剧本相比,新作大多是对话,没有过多的心理、场景描写,剧情节奏会相对加快,这也让马爱农对准确表达作者意思提出了更高要求,身为职业译者,马爱农认为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原汁原味传达作者的意图,在翻译中也不允许个人创作,“我认为翻译首要且唯一的原则就是忠实,所有的翻译技巧都是为忠实服务。”马爱农说。

  被追忆的时光

  今年,《哈利·波特与被诅咒的孩子》在伦敦书店首发日的午夜,有不少读者打扮成巫师模样,穿上魔法服,排队等候即将开卖的新书,这是《哈利·波特》系列的第八部,也是罗琳对“哈迷”期盼的最好回应。对于全球的“哈迷”来讲,迷上《哈利·波特》不为别的,而是能够再次勾起回忆,也能够再次为那些伴随着我们走过青春期的人物遭遇而感动。如今,“哈迷”对《哈利·波特》系列的热爱始终没有减少,甚至有更多人正在加入“哈迷”的行列。

  10月29日,《哈利·波特与被诅咒的孩子》中文版首发式就是一场“哈迷”的狂欢。首发式现场的布置仿佛“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的场景再现,无论是九又四分之三站台、霍格沃茨特快列车、魔法学校城堡还是霍格莫德村,都令“哈迷”感觉置身小说场景之中,现场图书展示柜不仅是对所有“哈利·波特”系列图书的出版回顾,还展示了译者的手稿和责编的改稿手记及部分读者来信,让“哈迷”近距离了解图书出版的过程。

  1当“迷妹”,图的就是十几年的情怀

  书迷“晨小锡”说,自己从2000年开始结识《哈利·波特》,最喜欢的还是《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给她带来的最初感动,她回想起书中第六章从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开始的旅程时,总会觉得神秘中又透露着期许和感动,当看完完结篇时,心中升起了一丝不舍。《哈8》上市,晨小锡坦言自己必须怀揣一颗“迷妹”的心去追,“不为别的,为的就是这十几年的情怀”。

  “当哈利·波特站在镜子前面,看见了自己的父母,感受到他们就在自己身边拍着肩膀鼓励自己。”多年以后,书迷“Evie月”仍会被这一情节打动,“哈利·波特并没有被镜子的虚无未来麻痹自己,而是坚持现实,做好自己”。2007年,当完结篇问世后,她就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再出续集,因为“哈利·波特”是自己永远的回忆。书迷“何梁”则坦言从未有一部小说能让自己有如此强的代入感,“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宁愿相信我只是一个普通的麻瓜,霍格沃茨也从未选中我,也不愿相信这个世界是没有魔法的”。

  谈到对《哈利·波特》系列的感情,书迷“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苗恒”讲了一个故事,2004年,电影《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上映时,他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半个月,在一个周五的夜晚和同事去看了这场电影,后来几个同事去了北京寻求发展,“很久不看《哈利·波特》,但依然是心中永远的想念,也很久没见过同事,不知道他们过得怎样,心中很是怀念”。

  2当“哈迷”,他编了一部评书

  2004年,当时还是军人的郭鹤鸣在偶然中接触到《哈利·波特》系列,从此就与这个魔法世界结缘,他最喜欢的是《哈利·波特与凤凰社》。“在该系列英文原著中最厚的就是这部了,哈利·波特在这本书里受到的磨难和屈辱是最多的,被误解、被泼脏水,还被敌人在他身上留下永远的诅咒,哈利·波特度过了人生中最黑暗的一年,也是他发生最大人生转折的一年。”郭鹤鸣说。

  从小学习曲艺的郭鹤鸣退伍后就成了一名评书演员,他一直琢磨,既然说评书是爱好,读《哈利·波特》也是爱好,为什么不把这两个爱好结合一下呢?考虑成熟后他就把《哈利·波特》系列改编成了一部评书,谈到效果,郭鹤鸣说:“有不少书友接受并喜欢这种评书形式,有个兄弟告诉我听了我的评书后又回头把原著翻了一遍,我觉得通过这种形式,让更多人跟我一起去了解这本书,爱上《哈利·波特》就够了。”如今郭鹤鸣依然在改编《哈利·波特》的道路上前行,并且计划将《哈利·波特8》列入改编日程。

  谈到《哈利·波特》对自己的影响,郭鹤鸣认为,在罗琳笔下,《哈利·波特》的核心就是爱,这种爱并不是简单地讲述爱情,而是包含了很多感情,“哈利·波特与赫敏、罗恩之间的友情,他的父母之情,还有各种交往的人情,罗琳构建了一个魔法世界,并且教给读者如何展示人类之间的爱,这是《哈利·波特》最大的主题”。

  3为何那么多人都爱《哈利·波特》?

  面世将近20年的《哈利·波特》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为何读者对罗琳虚构出来的这个魔法世界特别信服,又情愿自发参与各种相关活动呢?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与全系列丛书的脉络,以及读者的成长投射是息息相关的。

  以第四部《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为节点,前三部的情节都是以魔法冒险为主,起到的主要作用是构建起一个全新的魔法世界,人物个性显得相对简单,而后三部的情节越来越复杂,关于人性的探讨也表现得尤为突出。整个系列的故事整体走向也从前期的单线式发展,演变成后来的多线索齐头并进,这样的发展与过渡模式是非常契合读者心灵成长的。读者在成长的不同阶段中思考与面对的问题,是与《哈利·波特》在每一部书中的成长与思考相吻合的,“从这一角度来看,《哈利·波特》系列并不是简单的儿童文学作品,更是真正能够伴随孩子成长并影响孩子一生的系列图书”。

  ①《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②《哈利·波特与密室》

  ③《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

  ④《哈利·波特与火焰杯》

  ⑤《哈利·波特与凤凰社》

  ⑥《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

  ⑦《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王峰,来源:大河报,来源地址:)

40届书画赛事
作文赛事

相关内容

收藏+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