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资讯

视障儿童的感知特点

  • 作者: 佚名
  • 来源: 网络
  • 点击: 6105

时间: 2017-01-22

    视障儿童由于视觉缺陷,听觉、触觉、知觉、嗅觉等就成为他们感知客观事物的主要途径。
    视障儿童的听觉比较灵敏。视障儿童通过听觉可以了解事物的空间位置与距离;辨别熟人还是生人;通过听觉来模仿、掌握语言,发展思维;通过听老师讲课、听广播、听电视、听读报等,获得知识,接受教育;通过听觉了解周围环境,定向行走,避免障碍物,以保证自己的安全等。但是,视障儿童的这些能力并不是先天的。研究表明,最初视障儿童和明眼儿童的听觉能力并没有明显的区别,视障儿童听觉灵敏是因为他们的听觉在失去视觉后起到了代偿作用,听觉在生活和学校训练中更多地得到锻炼。通过实践和训练,他们的听觉注意力、听觉辨别能力、听觉记忆能力得到了提高。
    视障儿童的触觉也十分灵敏,甚至有的视障儿童能用舌尖穿针引线。视障儿童“以手代目”,学习点字盲文,掌握文化知识,这是他们学习的重要方式。视障儿童通过触觉可以认识物体的形状、大小、重量、硬度、湿度、光滑度等特性。视障儿童通过手与脚底的触觉可以感知道路与地形的各种特征,结合动觉、听觉、嗅觉所提供的信息,在头脑中形成“心理地图”,为定向行走带来方便。视障儿童触觉灵敏不是先天的,也是生活实践和训练的结果。
    触觉与动觉合称为触摸觉,它是一种主动的感知觉过程。触摸物体是视障儿童认知事物的重要形式。视障儿童有两种触摸:综合触摸和分解触摸。前者是指对较小物体的整体触摸,如用双手一下就能完整感知芒果的形状。但较大的物体则必须采用分解触摸,先分解触摸物体的不同部分,然后在心理上将这些部分组成一个整体。
    人的器官及机能是按照“用进废退”规律发展的,如失去双手的人可以学会用口、脚来写字作画,自理生活;而健全人若长期卧床不起,不加锻炼,也会变得手无缚鸡之力。感觉的补偿,实际上是在生理代偿的基础上通过主观努力和社会帮助(包括教育科技的帮助)而实现的,“是生物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综合”。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视障儿童的感知特点,作者:佚名,来源:网络,来源地址:)

书画赛事
作文赛事

相关内容

收藏+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