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资讯

让孩子放下“理所当然”的心态,学会主动争取

  • 作者: 佚名
  • 来源: 全息网
  • 点击: 6410

时间: 2020-07-08

你有没有遇到过下列情景?
做家务让你筋疲力尽,但你的孩子在看电视或玩手机,不会帮你。
如果你不给孩子买点什么的话,根本别想在商店里迈开脚。
为了让孩子配合你,你得给他“贿赂”或奖赏。
你得经常把孩子忘带的东西送到学校或提醒他交作业的最后期限。
你的孩子做错事时,总是指责他人。
当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你的孩子就会发脾气。
……
家长参与孩子的生活难道不是一件美好的事吗?如果家长不犯过度养育的错误,这的确是件美好的事。但家长都想把最好的东西给孩子,也会尽自己所能给孩子最好的东西,这是父母的天性。问题在于,在我们把一切都放在银盘里端给孩子的同时,我们却助长了孩子将一切视为理所应当的心理,这无疑是一种失策。
 
纵容孩子的另一种方式是从不对他说“不”。作为家长,我们都更愿意对孩子说“是”,而不是拒绝孩子;我们更愿意看到孩子快乐的笑脸,而不是孩子的尖叫哭闹。但事实上,我们往往是因为胆怯才不敢对孩子说“不”。这样一来,我们便会沦为孩子的专属仆人,因为这比拒绝孩子更容易。我们的孩子慢慢会习惯性地认为自己的所有要求都应该得到满足,如果得不到,就会大发脾气。这种恶性循环就这样逐渐变得无法控制。
 
当父母一而再再而三的没有原则的满足孩子的种种不合理的要求时,孩子会形成这样一种心理:不论他们想要什么都应该得到,而且应该毫不费力地得到,他们缺乏这种“什么都要靠自己努力争取”的意识。
当孩子耍性子时,他不仅仅是在为了一个棒棒糖(或出去玩)而发脾气。事实上他是为了争取归属感或地位感而努力,尽管他自己意识不到这一点。如果他通过正面手段无法获得这些,就会转而采取负面的手段。孩子的不良行为往往是更深层的问题的反映,我们可以通过根治这些深层问题消除很多不良行为。

从孩子的不良行为中我们能获知很多信息。从潜意识的角度讲,孩子的哭闹事实上是在恳求我们“请关爱我,我需要归属感”,孩子耍性子、发脾气的意思则是“我觉得自己无能为力,需要你的帮助”。孩子的不良行为并不是有意做出来的,他只是觉得这是满足自己心理需求的唯一替代方法,哪怕由此而获得的归属感和地位感事实上是负面的。

理解孩子对归属感和地位感的心理需求,对纠正孩子将一切视为理所应当的心理非常重要。概括而言:1.孩子对归属感和地位感的需求,只能积极地引导。我知道我该选择什么,全世界数以万计的父母在看到我的方法所带来的效果后,也都认同我的选择。2.归属感来自生命中重要的人的积极关注。有了这种关注,孩子才能从情感上与你亲近,才能对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感到自信。

如果缺乏这种关注,孩子就会以哭闹、焦躁的行为、唠叨或纠缠来获得自己想要的关注和归属感。地位感来自他对自己的能力及贡献的确认。如果他不相信自己具有这种能力,就会为你所做的每一个决定与你争吵,当他不快乐时,就会使性子、发脾气,只因这能让他觉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你。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佚名,来源:全息网,来源地址:)

书画赛事
作文赛事

相关内容

收藏+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