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资讯

不要过度夸赞孩子,让孩子摆正自己的位置

  • 作者: 未知
  • 来源: 全息网
  • 点击: 5357

时间: 2020-07-08

现在的孩子都是宝。
在银行排队时,只要孩子能待够三分钟,就会给他一个小玩具作为奖励;
只要孩子能不吵不闹地做作业,就能得到我们的夸奖;
当他取得好成绩时,我们会带他出去吃好吃的……
当孩子做规定的任务时,我们时不时地会用“太棒了”“你真可爱”“你好聪明”这类的话使他感觉良好。
孩子从小就听惯了我们的表扬,哪怕他实际上做得并不出色。
1969年,纳撒尼尔·布兰登出版了《自尊心理学》一书,掀起了自尊运动的潮流。这本书告诉父母、幼儿看护者乃至整个社会:对单个个体而言,自尊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并由此引发了一场文化革命。
每个孩子都开始坚信自己独一无二。
不只是优胜者,每个参赛者都能在比赛中获得奖项。(不是重在参与吗?)不管孩子做什么,都能得到大人毫不吝惜的赞美,于是,当他完成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时,也会自然而然地要求赞美或奖赏,甚至当他长大成人后依然如此。现在的年轻人哪怕只是简单地换了套商务套装,也需要别人点赞。
雇主们想方设法激励自己的雇员,因为他们频繁地需要来自雇主的反馈和关注,以确认自己的工作干得还不错。
不用说,这种对待孩子的方式有其积极的一面。
例如,现在没有哪个老师会用尺子打孩子的手心了。
但事实上,“每个人都独一无二”的观念弊大于利,而且这种弊端是持久的。
来自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教授基恩·M.托尔池指出,与过去相比,现在的青少年更加以自我为中心。
她发现,现在的大学生比1979年的大学生在自恋人格量化表上的得分更高,认为自己的各项条件都高于平均水平的大学生人数也比那时更多,而且这些大学生比以前更缺乏职业操守。
这样的孩子很容易变得过度相信和过度脆弱。
孩子从家长那里获得了充分的自信,认为自己做什么都应该一帆风顺,但是一旦走进社会,发现自己做的并不好,别人对她表现出冷漠或者斥责,孩子的自尊心就会受不了,就会觉得遇到了过大的障碍,从此一蹶不振,难以突破自己。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未知,来源:全息网,来源地址:)

书画赛事
作文赛事

相关内容

收藏+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