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大批蝗群入侵我国云南边境,十万亩田遭蝗灾
- 作者: 翔子
- 来源: 未知
- 点击: 6341
时间: 2020-07-17
蝗虫灾害,是世界上最可怕的自然灾害之一。蝗灾与水灾、旱灾并称中国三大灾害。
因为它们20天就可以长大,两三个月就能产生一代,半年就能扩张五六百倍,一天能漂移上百公里,能吃掉所有植物,也就是吃掉其他生物包括人的口粮,蝗虫过境,铺天盖地,颗粒无收。云南省普洱市林业和草原局9日发布信息指出,邻近的老挝技术不足,导致大量黄脊竹蝗从6月28日起飞越边界入境,至7月8日已经发生灾害,目前已出动502架次无人机灭蝗,仍挡不住蝗军的入侵趋势。目前老挝的蝗群还在源源不断规模入侵我国,境外源头防控难度极大。
目前已有近11万亩林农地受害,7至9月份蝗灾可能爆发成灾,云南已累计出动502架次无人机灭蝗。
经过调查发现,勐伴镇的黄脊竹蝗是由去年老挝迁飞过来的成虫产卵孵化而成,为境内虫源,主要危害对象为竹子、芭蕉、粽叶芦等植物。
黄脊竹蝗是网翅蝗科竹蝗属的一种,俗称竹蝗、蝗虫,主要危害毛竹、刚竹、水竹等,在我国长江之南多数竹子种植区都有分布。竹蝗成灾时,可将竹叶洗劫一空,竹林如同经过火烧,竹子当年枯死,第二年毛竹林很少出笋,竹林逐渐衰败,受危害的毛竹枯死,竹腔内积水,纤维腐败,竹子便再无使用价值。
这次云南普洱边境等地的黄脊竹蝗灾害是当地种群与外迁种群的双重叠加,尤其是边境线以南国外种群暴发成灾,由于边境线以南当地食料缺乏,黄脊竹蝗成虫羽化后开始不断迁飞入侵普洱江城等周边县区,对云南省竹林造成严重威胁。
黄脊竹蝗在云南普洱、版纳等地1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4月中旬至5月底孵化,6月下旬为盛孵期。1~2 龄跳蝻多集中取食小竹及禾本科杂草,2龄初开始上大竹,3龄以后全部上大竹,上大竹后起初集中梢端取食,后逐渐分散。当集中取食竹梢时,竹梢呈现枯黄色。跳蝻期约2个月,跳蝻经5次蜕皮为成虫。跳蝻和成虫喜群集,并具嗜好咸味和人尿的习性。6月下旬成虫羽化,7月初为羽化盛期,成虫取食后约20天交尾产卵。跳蝻4龄至成虫交尾前食量最大(约占竹蝗总食量的60%以上),危害最烈。7月中旬至8月为产卵盛期。成虫产卵期1~2个月,寿命50~80 天。成虫在近交尾时常成群迁飞转移,使发生区域迅速扩大。交尾后不再迁移,选择向阳的山腰、杂草灌木较少、竹林较稀、土壤较疏松的地方聚集产卵。
据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陈鹏研究员分析,目前境外黄脊竹蝗持续入侵态势严重,并有向周边县区蔓延趋势,云南省边境一线7月至8月份黄脊竹蝗爆发成灾的可能性大。
针对这些生物学特性,人工挖卵、药物灭蝻、人尿诱杀等是防治的主要方法。
竹蝗产卵集中,可于11月份发动群众至产卵多的地点挖卵块;跳蝗出土10天内,于早上露水未干前用敌百虫粉喷撒,每公顷用药20~30千克;或用闹羊花1千克加水200千克煮、沸,当药液呈红褐色时取出过滤成母液,再将母液稀释成500倍液喷射。
在跳蝗上竹时,对密度较大的竹林,用3%敌百虫粉20~30千克喷撒;或在露水干后用50%马拉硫磷800~1000倍液喷雾;也可用杀虫净油剂进行超低容量喷雾;也可以进行烟雾剂防治;释放白僵菌,使初生跳蝗感染白僵菌而死亡。
此外,可用100千克人尿液,加入2~3千克5%敌百虫粉拌匀,再用稻草浸透,在竹林中放数堆诱杀,效果较好。
下一步,云南省林草部门将加强与我国山水相连的老挝等国的沟通协调,对入侵云南的黄脊竹蝗虫源地进行防控,并做好国内国外虫情测报,形成长效机制,根据虫情预测预报结果,采用绿色综合防控技术对黄脊竹蝗虫进行分类治理,防早防小,确保全省森林资源、粮食生产安全。会议指出,自发现黄脊竹蝗从老挝迁飞入境以来,我省农业部门、林草部门联合开展防控,采取无人机防治与地面防治、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措施对入侵的黄脊竹蝗进行了阻截防控,目前蝗灾处于可控范围。
会议商定,一是根据7月10日省政府黄脊竹蝗防控工作专题会议精神,成立省黄脊竹蝗灾害防控工作指导组,由省林草局主要领导任组长,省农业农村厅、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分管领导任副组长,进一步加强黄脊竹蝗灾害防控工作的组织领导,全力保障国土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
二是为有效应对黄脊竹蝗入侵扩散危害,切实做好黄脊竹蝗灾害防控工作,省林草局决定成立由13名专家组成的黄脊竹蝗防控工作专家组,负责对黄脊竹蝗入侵和灾害防控工作进行技术指导,提供技术支撑;参加咨询会、会商会等会议,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参与黄脊竹蝗入侵趋势预测分析和风险评估,提出防控措施建议;指导开展应急防控方案制定及防控能力建设。
三是农业、林草两家部门要联防联控,各自安排资金及时防治。同时加强沟通,信息共享,数据由省林草局统一发布。坚决守住黄脊竹蝗迁飞传入线路。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