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开展科普研学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基地要将研学旅行作为重要的教育载体,根据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研学旅行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发多种类型的活动课程。
科普研学旅行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
科普研学是配合学校为每一位同学提供广泛的横线科学技术领域的普及,并且在普及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筛选适合自己的学科,纵向深度的发掘自身潜力。研学旅行是学生集体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
近年来,各种以研学为名的旅行项目持续升温,但“重旅游,轻研学”,使得研学旅行成了纯粹旅游。如何推动科普研学的健康发展,探索科普工作的有效形式,是当前科学传播面临的重要课题。
科普研学对学生的意义
学生能有效控制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展自我价值,挖掘自身潜力,是其自主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提高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让学生清楚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目标,成长为具有生存意义和价值的个体。
在中国,研学是一个近十年来才兴起的概念。 在2009年,广东提出了各级各类学校可在寒暑假和黄金周等法定节假日期间组织教师和学生开展修学旅游活动,同时教育部将修学旅游纳入学生综合实践课程。到了2016年,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
研学旅行作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一种课程组织形态,是学校实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从长远看,研学旅行课程不仅对于学生知识理解的广度和深度有促进作用,而且对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体验以及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作为独立个体的学生的主体性人格也得到了升华。
科普研学会出现哪些问题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教育部等11部委在2016年末的时候发布了《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之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针对目前科普研学中存在的问题,需破解学而不研的问题,做到让孩子们在研学体验中进行思考,引导孩子知识发现的过程,即如果说科学知识是科普研学基本教学目标的话,那么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甚至是科学精神和科学伦理的探究,则是研学带给孩子们精神深处的启发,重要的是发现科学现象背后的衍生知识。
在研学旅行行业运行及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强调研学旅行的价值性,政府部门应该将研学旅行产品的研发作为重点,并在驾驭部门的引导下,将旅行社作为主体,满足旅行行业的经济发展需求,并积极促进研学旅行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