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沉迷系统,真能管住孩子吗?
今年6月1日起,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将正式施行,其中新增的“网络保护”专章备受关注。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信息获取的便利性与网络沉迷问题相伴而生。如今一些青少年出现的网络沉迷现象,其实反映了社会相关方没有做好准备。这种“仓促应战”表现在很多方面。
让“防沉迷”防得住,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
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各主要视频、直播、游戏等网络平台纷纷升级青少年防沉迷系统,优化“青少年模式”内容池。6月1日前,所有上线运营的游戏须全部接入国家层面的实名验证系统。专家表示,应尽快建立统一的防沉迷标准,以行业合力防治未成年人网络沉迷;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各尽其责,提高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
在很多家长眼中,游戏与学习从来都是一对死敌。其实客观来讲,这种看法稍有偏颇。学习是学生时代永恒的主题,但学习并不是成长的全部内容。不论是电子游戏还是户外真人游戏,其中的意义不能被片面地否定。
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新闻出版、教育、卫生健康、文化和旅游、网信等部门应当定期开展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宣传教育,监督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履行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义务,指导家庭、学校、社会组织互相配合,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对未成年人沉迷网络进行预防和干预。
“防沉迷系统”应成为儿童节最佳礼物
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未成年人已经成为重要的使用群体,未成年人的思维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等受网络影响日益加深。但互联网内容良莠不齐,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容易受到侵害。虽然已经有民法典、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但作为未成年人保护的专门法律,设置“网络保护”专章,有着更加特殊的意义。
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加强监管,督促网络服务商严格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不能纵容游戏经营商过度逐利,诱惑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网络企业要进一步探索和强化技术防控的实用性,包括完善网络交易行为的监管,身份识别技术的提升,填补技术漏洞提升管护能效等措施,真正发挥自身在防沉迷上的技术优势,守好未成年人保护的第一道关口。
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宣传教育,培养和提高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增强未成年人科学、文明、安全、合理使用网络的意识和能力,保障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