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首届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在北京举行,围绕数字化转型、数字学习资源开发与应用、师生数字素养提升、教育数字治理等进行深入交流讨论,获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近日,广东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白石小学的散学礼上,同学们凭实力收到了1600斤的“年终奖”——300斤白萝卜、250斤蕉芋、150斤大米、100斤芹菜、100斤厚叶菜等。据了解,该校有一个“耕读园”,这些接地气的奖品都是孩子们利用劳动课或课余时间种下的。同学们在收获劳动成果的同时,也懂得了粮食的珍贵。
最近,两则新闻引发社会关注。一是,我国首颗由高职院校师生主要参与研制的科普卫星“南京号”,搭乘天舟七号发射成功;二是,一些高级泥瓦匠、美缝工、油漆工月入数万元,吸引90后、95后年轻人转行加入。既能立足前沿、参与科研,也能凭借本事赚取高薪,相关消息打破了人们对技能岗位的传统认知。
元旦伊始,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门口,两个形象源于新石器河姆渡文化的三维雕塑吉祥物引得众人驻足侧目。稍早前,辽宁省博物馆的传世名画《簪花仕女图》中的仕女装饰,透过高颜值、巧设计的特色文创产品“辽博雅集”火爆出圈。甘肃省博物馆的“马踏飞燕”文创产品,憨态可掬的马“欢脱”地踏在略显无奈的燕子身上,一经推出便圈粉无数。河南博物院推出的玉佩棒棒糖,晶莹剔透,纹路清晰,吸引游客争相购买。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这一年来,基础教育领域持续深化对“强国建设、教育何为”时代课题的认识,跑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加速度”。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指导下,中国教育报刊社《人民教育》杂志面向广大读者和用户遴选、征集“2023年中国基础教育十大关键词”,回顾总结这一年来基础教育领域的热点动态及重要事件。
中华全国总工会近日印发《大国工匠人才培育工程实施办法(试行)》,计划每年培育200名左右大国工匠,示范引导各地、各行业每年积极支持培养1000名左右省部级工匠、5000名左右市级工匠,形成大国工匠带头引领、工匠人才不断涌现,广大职工积极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的良好局面,推动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为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人才支撑。
琴弦拨打、锣鼓声声、笙箫和鸣……近日,一曲气势磅礴的《万马奔腾》奏响了北京密云区第二十六届学生艺术节闭幕展演序曲。快板、戏剧、舞蹈、合唱等精彩的汇报演出为本届学生艺术节画上圆满句号。
一堆塑料瓶、两个废纸箱、几块旧木板、两只不锈钢碗,日常物件摇身一变就成了“水火箭”等科普装置。一堂公益科学课,激发了许多孩子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在当前众多求学、求职的经验帖中,“向上社交”一词热度颇高,教大学生“向上社交”甚至成为许多博主必用的“吸粉”利器。在他们的描述中,“向上社交”是一种突破圈层、扩展人脉、打破信息壁垒的有效手段,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