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委员会、西城区教育学会主办,西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承办的“2023年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科研月”启动。在开幕式现场的圆桌论坛环节,北京小学校长李明新与多位嘉宾围绕“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展开讨论。李明新分享了自己对“何为面向未来的人才”的思考,以及对学校在育人中定位的思考。
从教育部网站获悉,教育部办公厅日前印发通知,为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切实发挥专家的咨询和辅助决策作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科学决策水平,决定组建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以下简称咨询委员会)。
“刚把软件卸掉,孩子又偷偷装上了!怎么办?”福建省厦门市一个社区的家长群里,居民王丽华发来求助信息。这些天,孩子放学回家头件事就是刷短视频,不仅耽误睡觉,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
近期,教育部联合公安部、国家消防救援局开展中小学生校外培训“安全守护”专项行动,全面守护中小学生培训安全。针对舞蹈、体育等以身体训练为主、较易出现伤害风险的培训活动,特在此做出校外培训安全提醒“五不要”——
连日来,有关“课间10分钟”的话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不少学生、家长和网民反映,一些中小学限制学生课间活动,“连楼道都不可以去”“不能随意离开座位”“不能高声说话和跑跳”。
现如今,一些质量不过关、对身体有害的“毒玩具”,由于颜色多样、造型奇特,成为了备受孩子们喜爱的“网红玩具”,正铺天盖地地进入孩子的世界。然而,这些玩具的安全问题却引发了广泛关注。
在给孩子挑选玩具时,强调了一条原则——选择有益于孩子身心健康的玩具。挑选儿童玩具应该首选益智类玩具,这类玩具不仅造型生动有趣,能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同时也能锻炼孩子的动手和动脑能力。
近日,学校通知家长们,“萝卜刀”这种网红玩具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并有可能激发孩子的暴力倾向,要求家长们不要购买“萝卜刀”,更不要将其带进校园。这一现象不仅在教育层面引起关注,安徽蚌埠、江西九江等多地教育部门也发布了致家长安全倡议书:要求远离“萝卜刀”。这一现象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萝卜刀”这种玩具的本质、影响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