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且末,借助盐碱水还原海水技术和生态智能恒温循环系统,10万尾优质海洋鱼成功落户沙漠腹地,为当地产业发展开辟新空间;在浙江青田,标准化冷链包装流程使杨梅保鲜期大幅延长,新鲜杨梅得以远销新加坡、阿联酋等国家,量价齐升让果农鼓起“钱袋子”……放眼各地,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走进田间地头,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新动能。
喷灌设备“大架子”光秃秃立在田地,电机、变压器等配套设施难觅踪影;保护抗旱水源井的铁皮房破败不堪,电线杆“有杆无线”……近期,半月谈记者在黑龙江林甸县采访发现,当地投入上亿元建设的部分农田公共基础设施丢的丢、坏的坏,“老百姓用不上,国家花了冤枉钱”。
现代化育雏室、自成一体的饲料配送管网、智能化粪污处理车间……走进中国西南腹地贵州省兴仁市城南街道保驹村,一座现代化蛋鸡养殖基地格外引人注目。在这里的育雏室,超过10万羽雏鸡通过自动投料系统进行喂养。
新华网乡村振兴研究院第一期成果《AI+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于8月23日在哈尔滨发布。该报告由新华网与阿里巴巴集团共同研究、编制,淘天集团研究中心提供学术支持,报告课题聚焦“数字乡村建设”方向,共集纳16家单位案例。
多数专家表示,菜价的起伏既受市场供需变化的经济因素影响,也与自然因素密切相关。虽然我国蔬菜产业大市场、大流通格局已经逐渐建立和完善,但蔬菜市场仍面临异常天气和季节性生产与全年消费均衡之间的矛盾。拎稳“菜篮子”,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完善产销供应体系,科学引导蔬菜产业发展,才能使蔬菜价格在合理范围内波动。
近期在河南登封采访发现,村民盖村委会公章,要跑到乡里,或者是乡镇的便民服务中心,因为当地还在实行“村章乡管”。然而,早在七年前,新华社便披露过此事,且民政部明确表示,“村章乡管”违背了宪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精神,要求“必须坚决予以纠正”“给干部以信任,还百姓以方便”。
从航天育种到高标准建设基地,从严格控制产品质量到加快推进精深加工,从发布区域公用品牌到与央企牵手合作……近年来,陕西省米脂县全力推进米脂小米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力争建成国家小杂粮产业全链条发展示范县、全国最大小米杂粮集散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系统部署,其中专门提到“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
近年来,宁夏固原市隆德县沙塘镇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打造千亩设施蔬菜高产高效示范基地,通过蚯蚓生物技术、秸秆生物技术、微生物菌剂等技术的应用,让当地特色蔬菜种植增产增效,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