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清明假期,不少地方发扬节气特色、整合文化资源,为广大市民游客打造了一大批精品文旅活动。其中,非遗研学游因其深厚的历史底蕴、有趣的体验形式以及丰富的教育价值,逐渐受到家长和孩子们的青睐,成为课堂之外首选的文娱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成长体验。从运用活字印刷术印拓清明诗词,到用亲手制作的纸鸢追风拾野,再到品尝一个个馅料饱满的青团……广大青少年在清明假期纷纷加入非遗研学游,深入领略非遗技艺的精湛,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
“梨花落后清明……采桑径里逢迎。”这是北宋词人晏殊《破阵子·春景》对清明时节采桑景象的描绘。清明采桑的习俗由来已久,始于家蚕饲养之初,现在华东、华南、西南等地依然延续这一传统。清明采桑不仅是蚕事活动,更是重要的文化现象。
4月6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璧山医院(重庆市璧山区人民医院)联合重庆三合美术馆举办的“百草创艺”中医药艺术作品展在重庆市沙坪坝区丰文街道三河村正式开幕。青年艺术家和部分少儿美术生利用中药药渣和废弃中药材,创作了70余幅中药主题美术作品,将传统中医药文化融入美术作品、研学体验等多个环节。
油菜花节、樱花节、桃花节、梨花节……3月以来,锦绣潇湘,繁花似锦,由此而生的赏花游如火如荼,“繁荣了朋友圈”,带火了乡村旅游点,催热了科普游,拉动了新消费。三湘大地,到处一片欣欣向荣的春日景象。
“我的‘精神食粮’有着落了!”听闻喜爱的中国网络小说有望通过AI翻译加快更新,孟加拉国作家亚齐亚兴奋不已。作为忠实读者,她常常从中国网络文学中汲取写作灵感。如今,走出“国门”的网络文学在海外受到不少年轻人的追捧。数据显示,我国网络文学行业2022年海外营收规模已达40.63亿元,与2021年同期相比增长39.87%;翻译语种超过20种,遍及东南亚、北美、欧洲等地区。
4月1日,适逢中泰互免签证协定生效“满月”。记者在泰国走访发现,自3月1日中泰互免签证协定生效、两国迈入“免签时代”以来,中国游客访泰热度持续攀升,助力泰国旅游业焕发生机与活力。
走在街头巷尾,随处可见身着汉服的身影,这种传统服饰融入日常生活的现象即为新中式热潮的重要表达。新中式审美的兴起,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结晶,同时也为我国流行文化的发展和国际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