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是蠢才。网红路牌兴起之时,确实凭借文艺风格一跃成为吸睛利器,但在人们见多识广、社交媒体发达的今天,网红产品的“保鲜期”越来越短。后继者慢了半拍又盲目跟风,引流效果自然大打折扣。拉长视线不难发现,从胶带、书签、冰箱贴全国开花,到竹筒奶茶、文创雪糕等愈发乏味,类似现象已经反复上演。可见,当景区与商家“创意不足,惰性有余”,游客自会用脚投票。
3月22日、23日,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在北京北展剧场演出了《陆游与唐琬》和《陈三两》两出越剧经典大戏。2700多观众席座无虚席,尤其是李云霄和陈丽君这对“青春戏曲顶流组合”主演的《陈三两》,赢得满堂喝彩。在演出间隙,记者采访了小百花越剧团优秀青年演员陈丽君。坚守越剧舞台同时也大胆尝试各种跨界挑战的她敞开心扉,畅谈了自己对越剧艺术的热爱,以及希望利用自身热度传播戏曲文化的初心。
在江西,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与20多家学校建立了馆校合作机制,该馆的社教人员每周都会走进学校,开展瓷文化系列课堂,系统介绍景德镇陶瓷发展历史,寓教于乐,让学生们动手体验,感受陶瓷文化的魅力;在天津,天津博物馆结合自身丰富的馆藏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博物馆教育职能和力量,为学生们开设“思政课”;在四川,成都博物馆创新开设“周末儿童博物馆”,根据儿童认知特性设计课程与活动,让孩子们玩得尽兴,同时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
近日,在天津市武清区崔黄口镇幌刘庄村的工作室内,马赛小心翼翼地将一件件制作精美、光彩夺目的花丝镶嵌作品清点、打包,他将带着这些“宝贝”亮相正在举行的2024秋冬上海时装周。
地质科普馆采用了虚拟增强现实技术,通过模拟环境、三维建模、实时视频显示等多项技术融合,制作出了亿万年前地质运动的宏大场景,其强大的立体感与真实感,令研学者震撼。
3月23日,北京欢乐谷首个以“青花瓷”为主题的国潮文化节盛大启幕。聚焦“潮·中国”概念,北京欢乐谷以“中国万物皆可潮”作为节庆宣言,围绕“潮服、潮趣、潮品、潮玩、潮乐、潮秀、潮漫”等具有中国特色、引领潮流时尚的国潮文化主题,创新打造“演艺赏青花、打卡观青花、美食品青花、弄潮穿青花”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带领广大游客沉浸式玩转“国潮”,创造“新潮”。
春暖花开,“新春战袍”马面裙热度不减,频频亮相。如今,包括马面裙在内的新中式服饰不但在景区频频亮相,还逐渐成为日常穿搭。事实上,带有中国元素、传统特色的国货“潮品”越来越得到市场认可。人们为何热衷于新中式风格?“国潮”究竟是什么?是谁在推动“国潮”?“国潮”兴起又意味着什么?外媒纷纷聚焦“国潮”,探寻这一趋势的意义。
从书籍装帧、插画艺术,到家居染织、壁纸纹样,再到金属工艺、陶瓷装饰、建筑设计等领域,设计之美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明灯:从威廉·莫里斯到麦金托什”特展中,来自英国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等机构及藏家的近200件展品,展现了1851年至1930年间设计史的发展历程,诠释着独具创造力的艺术风潮和设计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