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灯火明朗,点点处,应是吾国。懵懂不识“国“字义?孩提时的我磕磕绊绊地被领着启蒙,口里生硬地念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总是对口里的诗一知半解,“国”是什么意思?难道是“蝈蝈”?
宿舍楼那扇老铁门,年月久了,铰链生了厚厚一层锈,开合时总发出一种叫人牙酸的“嘎吱——”声,像是垂死之人的呻吟。味儿也冲,一股子铁腥气混着劣质消毒水的酸涩,死死扒在门框上,钻进鼻孔,能让人打个激灵。这味儿,跟班主任老张身上那股子旧报纸混着廉价烟草的味道一样,都带着股子挥之不去的陈腐和强硬。我们背地里管他叫“铁手张”,不是说他真练过什么功夫,是他攥着那根油光水滑、沉甸甸的枣木教鞭抽人时,手腕子稳得像焊死了,教鞭破空“呜”地一响,接着就是皮肉上闷闷的“啪!”,像湿透的厚麻袋拍在水泥地上。挨打的人得把腮帮子咬得死紧,才能把那声嚎憋回去,只剩下眼眶里瞬间逼出来的水光,晃啊晃。
樟木箱底的铜锁咬合时发出幽微的叹息,我拂去奶奶的缝纫机上经年的薄尘,泛黄的牛皮卷尺突然滑落,丈量出半世纪前的晨昏。这台绿漆剥落的蝴蝶牌缝纫机,机身蜿蜒的裂纹如同古树年轮,每当指尖抚过那些被岁月磨亮的旋钮,仿佛能听见布料与钢针亲吻的密语——那是旧时光留给我们的家族密码,也是传统文化在器物中蛰伏的生命印记。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我的洞口时,我听见了蓝鸟们叽叽喳喳的讨论声。“哎,你听说了吗?”?“听说什么?”?“哎呀,那个叫夏花的精灵逃走了!”?“真的吗?我就说吧,那个夏花一看就不是一个好精灵,每次去人类世界都是最后一个回来,还天天念叨什么‘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而且这几天看她鬼鬼祟祟的,肯定早有预谋,今天逃跑呢。”
对白有种近乎偏执的热爱。文具中处处可见白的身影:笔袋底色是温暖的米白,笔杆是素净的白,修正带是半透明的白,就连纸张也是干净的冷白。
暮色像打翻的墨砚,在天际缓缓晕染开来。夏夜的静谧中,蝉鸣如同断断续续的琴弦,在枝叶间若隐若现。皎洁月光倾泻而下,为湖面铺就一层流动的银纱,晚风吹来夜来香甜腻的气息,将整个世界浸泡在温柔的梦境里。
扶风,我魂牵梦绕的故乡,虽然不大,却人情醇厚,如同刚出锅的豆花泡馍,让人回味无穷。扶风的清晨在一碗热气腾腾的豆浆与金黄酥脆的油条中悄然开启。街角小摊,老板的一声吆喝“豆浆油条来一套”,比任何闹钟都来得及时而亲切。
独自伫立在上海的夜幕下,周围熟悉的霓虹灯闪烁着神秘光彩,它们犹如历史的画笔,在这座永恒璀璨的城市画卷上,一帧帧勾勒出怀旧与未来交织的景象。雨后的街道,仿佛被施了魔法,变成一面面镜子,映照着过往行人的匆忙与城市的律动。每滴雨珠都像是城市跳动的脉搏,讲述着它的故事。手中紧握的热咖啡,便利店传递的简朴温暖,即便通过那看似脆弱的纸杯,也丝丝缕缕地温暖至指尖,提醒着我在这座机械般精准运行的城市中,仍有人性的微温存续。周遭,人声鼎沸与车流不息,构成一曲繁复却和谐的都市交响,每一个音符,都是不同人生的缩影,讲述着各自的悲欢离合。
在我成长的路上,要说最温暖的,那得数与外婆共渡的平淡日子了。暑假的清晨,阳光早早地洒满了大地。青砖黛瓦,绿树红墙,向日葵扶花轻吟。杨柳饮水照镜,碧绿的青苔覆在墙角,都成为了朝阳的陪衬。我沉浸在这红绿交织的画卷中,外婆那熟悉的院子已映入眼帘。
在春节的温馨氛围中,家里增添了一抹生机勃勃的紫色。妈妈精心挑选了一盆蝴蝶兰,带回了我们的小窝,成为了我的新朋友。这盆蝴蝶兰的紫色花瓣宛如翩翩起舞的蝴蝶,散发着淡雅的光泽,让人一看就心生喜爱,它的美丽为家中的节日装饰添上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