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专题

影视圈唯流量现象该终结了

流量的红利终会过去。这两年不少依靠大宣发、大IP、流量演员而未播先火的影视剧,往往“高开低走”;而一些紧扣现实题材、制作精良的实力作品,即使“裸播”,依然广受追捧。这说明,流量终究扛不起收视大旗,而优秀的作品必然会带来流量。

作者:刘亚敏

阅读:28232

影视行业的寄生营销现象

别让话题营销的生意取代影视创作的诚意

随着产业链完善,营销成为影视剧走向市场绕不开的环节。拍摄制作时利用营销思维进行定位,并在发行过程中展开商业运作,让更多观众了解观看作品,是大多数片方的常规操作。其中,话题营销应近年来媒体融合发展和社交平台兴盛的潮流崛起。

影视剧选角不能唯流量论

演技堪忧却能当主角?不少流量明星加盟的影视剧口碑、收视双双“扑街”,是市场更趋理性的佐证。流量本身并不是问题,但流量不应成为唯一标准。随着观众审美更加“在线”,不顾质量、只看流量的套路只会走向穷途末路。

如何让影视作品获得更公正的评价

杂芜的信息、趣味的分歧、利益的纷争——如何让影视作品获得更公正的评价?近年来,大众接受信息的模式呈现移动化、迅捷化、碎片化、互动化等特质,反映在文化娱乐方面尤为显著。

流水不争先,在流量中涵养“留量思维”

如何看待流量、热度与文艺创作的关系?

“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在流量中涵养“留量思维”,以德从艺,以作品立身,网络记得住,观众看得见,时间留得下。到底应该如何看待流量、热度与文艺创作的关系?

盲目追捧明星流量不如提高文化含量

近年来,流量明星成为各行各业的香饽饽。互联网环境下,造星路径呈现工业化、多元化特征,各种各样的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爆红。一个原本默默无闻的无名之辈一旦跻身流量明星行列,随之而来的就是在各大综艺、晚会、舞台上“刷脸”,跨界风雨无阻。

别让饭圈文化成为“怪圈文化”

如何破解饭圈文化乱象

“建议整顿无底线追星”“建议劣迹艺人惩戒期满后可复播作品”“委员称影视剧选角不能唯流量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文娱行业的建议登上热搜榜。

该为“饭圈”划好“圈”

近年来,控评、互踩、造话题、网络恐吓等“饭圈”互撕的事件频现,无底线追星不但入侵校园,甚至扰乱正常教学秩序,还长期霸屏社交媒体,侵占公共资源,不仅吞噬了青少年群体的精力,更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

结语

影视产业要从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中汲取营养,并紧跟时代变化,围绕题材选择、剧本创作、拍摄制作等关键环节下功夫,最终依靠内容输出来获得口碑和流量双丰收,寻求商业属性和文化价值的平衡点。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相关专题

收藏+

  • 分享: